最近又出現了探討NBA比賽因為越來越多三分線外的出手、進攻模式趨向單一而變得無聊的討論,對此也分享一點自己的見解。
個人認為,現在的NBA各隊在追求更多的「一對零」機會。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攻守轉換會越來越快,因為在籃球比賽中,最輕鬆的得分方式就是快攻上籃得分,而這就是能製造出多打少甚至一對零的進攻方式之一。
除了盡可能在離籃框近的距離下製造出能直接把球放進籃框的機會,讓無人防守的球員在空檔下投籃,也成為球隊在進攻中追求的手段。
在這個概念的轉變下,加上在空檔下的三分球比起在空檔下投中距離不僅有著三分之一的三分球命中率能和50%中距離命中率得到一樣分數的投資報酬率,還因為進攻站位的距離較長,具備拉開空間、讓防守者疲於奔命的效果,所以隨著現代球員遠距離投籃能力越來越普及,比起讓得分主力在防守下出手,各隊越來越願意信任其他隊友在沒有防守壓力中投籃所帶來的效益,也促使在一對零情境下投出的三分球成為最有效率的進攻方式之一,並使現在出現了很多這種藉由傳導跑出空檔,或是用個人能力切入並暴力破解對方防守陣型後,往外傳給有空檔的隊友在三分線外出手的進攻模式。
事實上,在射程具備拉開空間能力的隊友環繞下,回過頭來也同樣能讓得分主力在較為減輕的防守壓力與更多的空間中進行進攻,因此這發生了相輔相成的效果。
而在沒有防守壓力、一對零的進攻機會中,進攻球員要做的就是出手投籃、把球投準,費工夫的部分反而轉移到了製造這個機會的過程。我自己覺得這變得有點像下棋,要想辦法下出能將死對手的棋步,也就是想方設法地營造出一對零的情境。但是,接到球後在空檔下投籃出手的動作,與把棋子放在棋盤上的動作相仿,相較之下就沒那麼刺激。
與現在相比,以前NBA各隊在尋求有效得分方式時的主流則是「有對位優勢的一對一」,也就是讓明星球員輕鬆得分的機會。以往在遏止對手營造出有對位優勢一對一的情境下,便讓一些進攻可能不佳但防守特別強的工具人應運而生。因此,會看到較多進攻球員在與這些防守專家拚命對抗時,施展出因人而異的進攻技巧或是高難度出手的畫面。
而在從追求「有對位優勢的一對一」轉往「一對零」所帶來的上述改變中,也因為空間被拉開,讓禁區比較不若過往隨時會被防守方在收縮時填滿,再加上現在對於讓進攻方受傷的犯規抓得更嚴格,便使肉搏的味道少了幾分。這也是有些人覺得以前的比賽比較好看、防守比較兇悍的其中一個原因。
在過去營造有對位優勢的一對一情境的案例中,最成功的就是公牛和Michael Jordan。但其實在公牛打造王朝的過程,除了Jordan時常挺身而出扮演英雄、操刀致勝一擊之外,也出現很多牽引防線後製造一對零進攻機會而贏得勝利的名場面。
1991年總冠軍賽第五戰,就是John Paxson在最後關頭連得10分,幫助公牛擺脫湖人的追擊。
1992年總冠軍賽第六戰,陷入15分落後的公牛在第四節開始的第一分鐘,先靠著傳導讓Bob Hansen在底角投進三分球,接著在下一波進攻又讓Stacey King在籃下接球後製造對手惡性犯規後二罰一中並繼續保有球權,隨後Scottie Pippen得分,點燃了一分鐘內將差距縮小6分的氣勢。
1993年總冠軍賽第六戰,Pippen先切入再傳給Horace Grant,Grant再把球往外傳到完全沒人防守的Paxson,讓他投進了封王三分球。
1997年總冠軍賽第六戰,Jordan吸引Byron Russell和John Stockton的包夾,讓接應的Steve Kerr在空檔下從罰球線投進致勝一擊。
因此,我認為比賽對許多人來說變得無聊的主因,其實是現在的NBA追求的進攻選擇從有對位優勢的一對一變成了一對零。在一對零的進攻情境中,不僅降低了高難度動作出手的需求,加上因為三分球是最有效率的進攻手段之一,使得不管現在的球隊是不是以三分球為主要進攻武器,與過去的時代相比,都更加需要依賴三分球的威脅。
各隊增加三分球的出手頻率,只是這個概念轉變所帶來的結果之一,也產生使大家覺得各隊打法變得越來越像的副作用以及所謂「不好看」的感想。
但其實,在追求一對零機會的過程中,進攻方在團隊配合、空間利用和戰術設計的同時,防守方為了阻止對手製造出投籃空間,一樣會想出與以前相比有著巨大變化的策略。儘管現在的防守的確少了許多肉搏的場面,但對要在更大的範圍移動的防守者來說,要在體能、團隊溝通與防守判讀的面向中付出更多所耗費的心力,亦不亞於過往。
因此,現在的比賽中,其實還是出現不少球隊鬥智與個人鬥技的情形,這些也是值得欣賞的面向。不論是什麼事物,每個時代都會有每個時代的不同與好壞,接下來,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觀賞籃球的變化。
最後畫一張Paxson,他在1993年季後賽中繳出三分球24投15中、高達62.5%的準度。這在單季季後賽於三分線外出手20次以上的球員中,是史上第二高的命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