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我已經做出了犧牲,成為台灣的公民,至少應該得到一份籃球合約來養活我和我的家人。」
Quincy Davis在社群網站上以台灣與中國在2013年亞錦賽交手的比賽圖作為背景並發布了這句話,而在2018、2021、2022年,他都曾解釋過自己做出了什麼「犧牲」。
在 2018 年東奧正名公投期間,Davis 接受《蘋果日報》採訪時表示,改變需要犧牲,而他最大的犧牲是放棄美國籍。2021年,他在《籃球摸骨》專訪中進一步提到,歸化後收入反而減少,因為過去他打完半年球季就能返回美國,如今需在台灣停留更長時間卻拿著相似的薪資。他認為,這是大多數人都能理解的犧牲。
2022年,PLG討論Davis的本土球員身分時,他在《TVBS》專訪中談到,自己在休賽季隨中華隊出征國際賽事,錯過家人的人生重要時刻。放棄美國公民權也意味著回美國需使用旅遊簽證,無法久留。
不過,就如Davis親口所言,成為在台灣生活的台灣人,也讓他享有許多保障與便利。
2018年,在接受《中央社》採訪時,他強調了台灣的健保、捷運、治安都是在美國不曾感受到的優點。身體稍有不適,只要等15分鐘就能看到醫生。在美國要如此即時看到醫生,恐怕只有中彈或被砍才有可能。
另外,身為非裔美籍,他很難想像可以隨意地在半夜三點去便利商店買東西,這在台灣稀鬆平常,但在美國就會產生可能被警察找麻煩或是被搶的擔憂。因此,在2015年的《TOPICS工商雜誌》中,Davis便分享過自己在AIT與承辦人員進行對話時,也在對方問及為何放棄世上最偉大國家的國籍時,要對方看看自己的膚色。
事實上,來到台灣的行動,本身就已經讓Davis的籃球生涯得以延續。他當年原本已經打算放棄籃球、接受成為醫療輔助人員的訓練,此時是接到台灣球隊對他有興趣的電話,才讓他得到在璞園展開另一段籃球生涯的契機。
因此,即使先不談歸化為台灣球員後出戰國際賽的得失,轉換國籍也並非完全是單方面的犧牲。
在這段來到台灣、成為台灣公民的籃球生涯,Davis留下包含擊敗中國隊在內的經典事蹟。儘管那場賽事已經過去了12年,這依然是人們難忘且感念在心的回憶。
身為史上第一位歸化球員,他在球員生涯接近尾聲甚至結束後受到的待遇以及在球場之外的發展,的確有指標性的意義。但從職籃競爭的現實層面來看,成為台灣公民後,在籃球生涯年近待退的42歲,為了養活自己和家人而「至少應該得到一份籃球合約」是否為必然的回饋?也許見仁見智。
幾個星期前,Davis發布一張自己申請美國簽證被回絕的螢幕畫面,並搭配「想像一下,因為做出成為台灣公民的選擇……令回到美國陪伴家人的申請遭拒」的敘述。
雖然無從得知具體原因以及這次美國拒絕Davis的申請是否還考量了根據判決結果依過失傷害判處拘役20天並得易科罰金的案件紀錄,但在歸化為台灣人後,Davis的確在之前幾次的返美之路遇過難題。
在2020年《換日線》的報導中,便曾指出Davis因為沒有美國護照、成為台灣人,而在返美探望家人時遭到海關的盤問。在某次參加於伊朗舉辦的國際賽後,也因為多了入境過伊朗的紀錄,被留在海關室將近四小時。Davis因此說,除非拿到特殊簽證,不然連見到父母都有困難。
回顧多年來數次針對犧牲所做出的說明,這次簽證申請未通過或許是Davis在中華隊晉級亞洲盃八強後發文的導火線之一。而以近期的兩篇發文來看,他可能面臨了一些職業與生活上的難關。
Davis的發言引起的關注與討論,正好讓人重新檢視一名歸化球員在運動生涯不同階段所面對的現實與挑戰。但回到Davis個人的處境,以他的技術、名聲,若透過籃球相關甚至其他領域的管道或人士尋求機會與解決方案,儘管未必能獲得一份籃球合約,或許也比發表這些引發正反兩面評價的言論更有助於改善現狀、找到更能延續價值的舞台。
就如Davis自己所說,台灣人「擁有和馬丁路德一樣的觀點,會用你做的事而非膚色來衡量你」。接下來,Davis也仍有機會以更多身分發揮影響力,留下更多屬於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