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豪與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林書豪與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林書豪在社群網站上表示,本季的全明星周是自己在近六年來首次重返NBA球場,而他原本不想參加這個活動,因為這幾年來他「一直沒有完全放下自己的NBA生涯是怎麼結束」,也一直「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卻無法真正去欣賞和感受那些成就,因為心裡還有太多疑問。」

在2019年成為自由球員時,林書豪的確有過真情流露的時刻。在回台灣時,他曾在《等待的藝術》分享會中講述自己在這段期間的心境。

2019年加入暴龍的他,在例行賽最後階段連續17記三分球落空,因此在季後賽中幾乎毫無上場機會。他提到英文有句話說是「跌到谷底時只能往上爬」(once you hit rock bottom, the only way is up.),但對他而言,所謂的「谷底」好像每年都越變越深,因此身處自由球員市場的感覺,就好像是被NBA放棄了。

在當年季後賽結束後,林書豪承認自己其實很不想面對接下來六星期的亞洲行,因為這一趟,他勢必得面帶笑容分享這座他覺得不屬於自己的總冠軍、分享一個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未來,他覺得這滿丟臉的。每年,他都想分享一些成果,結果講的都是苦難。他有很多時間都在想著放棄,還說如果自己有個兒子,會勸他不要進NBA,這樣就不需面對名氣帶來的這一切。

在2022年推出《38 at the Garden》紀錄片時,林書豪談到那段時期,也認為NBA對他的評價太武斷。雖然在那段時間打得並不算好,但他覺得自己已經在聯盟中打了九年,起碼有一點名聲在,大家應該知道他的實力。沒想到,大家竟然這麼快就判定他不行了。

他說,自己的直覺告訴他,種族因素絕對多多少少發揮了一點影響。因此,儘管自己在談到林來瘋的時期時,表示自己曾被超級英雄般的形象壓得喘不過氣,這段時間帶來的名聲,也多少帶給了他一點困擾。不過,最近幾年,他開始了解這段時間為什麼對尤其是亞裔美籍人士在內的許多人有著非凡的意義。這是個許多人從未經歷過且夢寐以求的英雄時刻,其背後的意涵遠超過於籃球。

即使說自己被NBA放棄,林書豪也沒有放棄重返NBA的夢想。後來他還做了一個很少有老將會做的決定,也就是重返G聯盟。即使他永遠不明白這一次自己還是沒有得到機會,但他認為這次的經歷證明了自己依然是NBA等級的球員,並透過這次經歷再次呼籲亞裔美籍的球員們不要被別人的懷疑影響,要用力把門打開,讓更多人一起進來。

2015年,林書豪曾在讀過《矽谷自殺潮》(The Silicon Valley Suicides)後,分享自己曾被追求成功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經歷。事實上,在他高中一年級時,做在他旁邊的同學自殺了。一年後,又有另一個朋友也選擇了輕生。

然而,在一場座談會中聽到一位大學生提到自己在高中生活中最大的遺憾是過於在意成績與考試而沒有更享受這段時光後,逐漸察覺到自己的價值無須被成績定義。

在林來瘋過後,他也曾背負著每天打出亮眼表現、成為明星球員與總冠軍的壓力,但他也說,自己逐漸明白無論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在人生中都只是其中的一段,而不是全部。

也如林書豪所說,這一路走來,他留下來的成果早已不只是成績。

在今年的明星周末中,林書豪說自己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靜,儘管自己不是當時的自己了,也不會帶著疑惑、不甘與遺憾。這不是與NBA訣別,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和它重新連結在一起,是另一種方式的開始。

林書豪曾說「我的終極夢想是成為我認為可以成為的球員」,以NBA職業生涯的成績來看,或許他沒有實現這個夢想。然而,除了林來瘋時期與前述所提的再次挑戰G聯盟之外,不論是在黃蜂重燃生機、在重傷後歷劫歸來,也都是足以激勵亞裔族群甚至更多人的故事。

他所帶來的影響力早已超越了數據,接下來,儘管不再是NBA球員、甚至離球員生涯的終點也不遠了,但他依然能以不一樣的故事,為曾被他感動過的人帶來更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