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的話加起來大概只有七個字,毫不誇張,我這麼說已經算委婉了。」
現效力於領航猿的Julian Boyd在升上大二、為一位新隊友進行校園導覽後,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忍不住這麼說。「那是我參與過難度最高的一次校園參訪活動。」
這位新隊友,就是後來加入高雄海神的Jason Brickman。
Brickman說,自己是個安靜的人,比起說話,更擅於傾聽。但不像平常在對話中「接收」他人的話語,在球場上,與接球相比,他更喜歡送幸福。
在少年時代踏進AAU的比賽並傳出了富有創意的傳球後,Brickman便發現這是自己與其他人不同的地方,也真正地體會到自己是一名出色的傳球者。而在被問及在成長過程中是如何在傳球的道路上精進自我時,Brickman表示:
「我個子不高,所以我必須發揮出能讓隊友變得更好的天賦。我是一個安靜的人,我總是希望能讓隊友開心,讓他們喜歡和我一起打球。」
謙遜、安靜、讓隊友喜歡和自己一起打球的特質,在他來到高雄海神打球後,也發揮得淋漓盡致。不論是創下單場助攻紀錄還是拿下年度助攻王獎項,Brickman總是感謝隊友把球投進、歸功於陣中有許多得分好手。在接受《NOWnes》訪問時,林任鴻也提及Brickman私下是個安靜的人,反映出他在球場處理球時十分冷靜的一面。
就如同Brickman自述,他個子不高,必須幫助隊友變得更好。身高,也成為了他在每一個階段中必須面對的質疑。在升上大學時,許多大學教練並不認為Brickman能在NCAA的D1賽事中打出名堂,但他最終成為NCAA一級賽事史上第四位傳出千次以上助攻的球員。
Brickman在大學打球的這幾年,正好是林書豪在NBA活躍的時期,長島大學的校園與麥迪遜廣場花園,甚至只有坐地鐵過個幾站就能到達的距離。同為亞裔美籍、在發展聯盟努力打拚而在NBA獲得機會,並證明自己可以與任何人同場競技的他,也成為了Brickman的目標。
遺憾的是,這個目標並沒有成真。Brickman在28歲時自述,他本以為在結束大學生涯後,會有幾支NBA球隊邀請他參加試訓。然而,沒有一支NBA球隊邀請他或給他一個試訓的機會。他認為,可能是因為身高,讓球隊不覺得自己有在NBA打球的潛力,因此,他便將籃球路延展到大海的另一端。
Brickman在小時候與父親和兄弟們打球時,培養出了對籃球的興趣與傳球的洞察力。而他則是在母親的堅持下,完成了學業上的追求。在大學待滿四年的他,擁有電腦科學的學士學位。Brickman說自己喜歡解決問題,而他認為要找出適當的步驟讓程式運作的電腦科學和籃球很像,就是要把球傳到對的位置。
「我喜歡比賽的最後幾分鐘,因為這是控球後衛可以掌控比賽的時刻。」Brickman說,「我對自己的投籃和決策很有信心,尤其在比賽的最後階段更是如此。在領先或比分膠著的情況下,我相信我們總能找到贏球的方法。」
Brickman的母親希望兒子完成學業的原因之一,是擔心萬一他的籃球路受阻,就能思考另一個選項。Brickman的人生道路的確沒有通向NBA,但現在,他確實成為了一個在人生中擁有更多選擇、可以為自己的選擇作主的人。
之前介紹過關於Julian Boyd的圖文,也歡迎大家參考看看: